中文(简) | English | Русский
本文由正教會中華諸聖會翻譯委員會翻譯並審核通過

西方教會與羅馬文化

羅馬教會是在拉丁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而來的,而拉丁文化又來源於羅馬異教信仰。羅馬異教信仰是建立在對亡靈的崇拜的基礎之上,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成了崇拜的主要動機。這種信仰上的恐懼賦予了羅馬宗教一種嚴肅甚至是陰暗的色彩,並且導致形式主義逐漸滲入羅馬異教文化。

羅馬帝國的體制特性在羅馬教會中顯現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片土地對羅馬人的精神與生活有著巨大的、無法抗拒的意義:最重要的美德就是愛國。羅馬人一切的個人力量都可以服從於國家意志,所有的個人力量都是為著加強國力這一相同的目的。在偉大與繁榮的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為羅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與繁榮做出努力。因此,他們深信他們自己應當成為世界的主宰。所有人應當服從並融入到羅馬帝國裡,為了能享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和羅馬人的管轄下的種種好東西。為了滿足對打造一個世界範圍的國家和組織的需求,聯合數不勝數的各國人民,引導其向羅馬人司法思想的方向發展。在奧古斯都皇帝和他的繼任者被神化時:神聖的榮耀在他們在位時被授予給他們,為榮耀他們而建造廟宇,他們死後又被列入眾神的隊伍中,這一切都使羅馬宗教信仰與國家體系的融合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羅馬人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他們的宗教信仰與國家體制特色的基礎上得以成型,這決定了西方在基督教會傳入後教會生活趨勢的特徵。對於在東方掀起幡然大波的關於聖三和耶穌基督位格的教義爭論,他們毫無興趣。西方教徒理所當然的就沉溺於實用主義和表面化的事奉聖禮和教會法制。他們轉而注意起教會內的紀律與管理,注意起國家與教會之間的關係。西方教會的代表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學家,而是優秀的政客和行政管理員。特別是在羅馬人信奉基督教之後,民族傳統以及古羅馬的強大還不可避免地留在他們心中。在這些傳統的影響之下,羅馬人就認為強大的羅馬在教會內應該有和在國家事務方面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君主專制制度在羅馬人心目中尤為強大和重要,他們簡直已經將君主奉若神明。一個人擁有全世界至高無上最高權力就成為了西方教會的思想。這種對皇帝的思想變成了對羅馬教宗。甚至教宗們都採用了連羅馬皇帝都厭煩的「教宗瑪克息默」的頭銜。因此,一時間,羅馬教宗沉迷於提高自己的地位。

然而,關於普世教會存在的起初八個世紀,人們談及所有這些羅馬教會內的現象,都僅將其視為是趨勢、傾向、心理投射和偶爾的表現。總而言之,起初的八個世紀裡,東西方教會之間在興趣上、奮鬥方向上以及心理投射的差異對教會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因為這樣的差異促進了基督教教義和道成肉身理論的完備性。實際上,東方的基督教徒,照他們自己的民族特性,正如已經被提起過的一樣,深刻發掘了基督教會的教義這一方面。而西方教會的信徒,由於他們自身的特徵,發展了基督教神職系統的另一方面。東西各教會之間能夠存有奇妙的教會共融,不離開普世教會的懷抱,這就是對它們唯一的要求。

很不幸的是西方教會打破了此共融,並且這個裂痕為日後它走向歧途埋下了伏筆。

至於這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將在下一節敘述。

《正教與異端》 1054年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