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

第一部份 序言及預備祭品

第一章 祭獻的普遍意義

  在神聖奧秘的慶典(即事奉聖禮)中必不可少的行動是將餅酒祝聖為聖體聖血。這是為了聖化信友,藉著領受這奧秘,信友獲得罪赦,並承繼天國的嗣業。為了預備並促成這一行動及目標,我們誦念禱文、聖詠以及聖經經課;簡言之,亦即藉著在祝聖餅酒之前和之後,所念所做的一切神聖行為動作,預備並促成了這一切。誠然,上帝自由地將聖物(聖體聖血)分施給我們眾人,我們根本沒有呈獻給祂任何東西[1],但是,儘管這完全是恩惠,上帝仍要求我們相稱地領受並保存聖體聖血。祂決不允許那些不願被聖化的人領受聖奧秘。就這樣,出於我們的自願,上帝恩賜我們受浸並受聖膏,同樣,祂接納我們參與屬神的宴席,使我們有份於這一盛宴。基督在祂的撒種者的比喻裡,說明了這種上帝對待我們的方式。祂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不是犁地,而是撒種。這表示預備的功夫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做。既然為獲得這屬神奧秘的果效,我們必須處於擁有恩惠的狀態之下,並作適當的準備;那麼,這些預備的功夫必須能夠在神聖的禮規中被找到。事實上,我們在禮規中找到了它們。在這些禮儀中,我們確實看到祈禱經文和聖詠,以及禮儀中所做的神聖行動,能在我們身上發生作用。所念的這些經文使我們得以潔淨,使我們能相稱地接受並保持潔德,使我們處於聖潔的狀態之中。

  這些禮儀以兩種方式聖化我們。第一種方式是這樣的:祈禱文、聖詠以及聖經經課給予我們幫助。祈禱文使我們轉向上帝,使我們獲得罪赦;聖詠使上帝眷顧我們,把我們帶到上帝滿溢的仁慈前,這是平息了上帝義怒之後的必然結果。「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聖詠作者說,「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詠49:14-15)取自聖經的經課向我們宣示上帝的美善,祂對世人的大愛,也告誡我們祂的公義與審判的嚴厲。這些經課在我們的靈魂內注入對上帝的敬畏之情,在我們內燃起對祂的熱愛,在我們內激起恪守祂誡命的渴望及熱忱。所有這一切使司祭和會眾的靈魂更善更聖,使他們堪當領受並保存神聖奧秘,這正是事奉聖禮的目的所在。這些經文尤其使神父處於適合獻祭的精神狀態——正如先前所說過的,祭獻是這件聖事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在祈禱的許多部份中都能發現這個意向:司祭為自己懇求,希望不要因不堪當舉行如此偉大的奧跡而遭受審判,但願以純潔的雙手,以純潔的心,並以純潔的唇舌將自己奉獻於這一聖祭。正是這些詠唱或誦念的經文字句本身幫助我們參與慶典。

  一如在所有聖祭典禮中都具備的,在這些經文和行動中還有另一種聖化我們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基督親自臨在於禮儀中,祂所作的一切以及祂為我們所承受的苦難重現在我們眼前。就如司祭在整個事奉聖禮中所作的,在這些聖詠和經課中所表達的是全部的救贖工程。事奉聖禮開始的禮儀代表救恩工程的開端;之後的禮儀代表救恩工程的開展;最後的禮儀則是救恩工程的結果。就這樣,所有這些神聖的事物都呈現在參禮者的眼前。祝聖餅酒──祭獻本身──紀念救主的死亡、復活和升天。因為藉此祝聖,這些尊貴的祭品被祝聖為主的聖體,這聖體是所有這些奧跡的核心,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由死者中復活,上升天庭。祭獻行動之前的禮儀象徵著基督被釘死之前所發生的事件:祂降臨人世,祂初次將自己顯現於世人,以及將自己圓滿地彰顯出來。祭獻行動之後的禮節使人想起「父的恩許」(路喀福音24:49;使徒行實1:4)──就如救主自己所說的,即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使徒們令萬邦皈化,並建立了屬神社團(聖教會)。奧跡的整個慶典彷彿是對這惟一身體獨特的描述,而這身體就是救世主所作的工程。事奉聖禮將這一身體的諸多肢體置於我們面前,從開始到結尾,按其次第,和協一致。為此緣故,聖詠與禮儀開始時所唱的詩節,以及在此之前預備祭品時所做的一切都像征著救恩工程的第一個階段。聖詠之後的禮儀──誦念聖經經課等──則象徵其後繼階段。

  可能有人堅持認為這些聖經經課及聖詠還有另一作用:誦念這些經課和聖詠是為了使我們易於修德,令上帝眷顧我們。即便如此,這決不意味著同一的禮儀不能同時鼓勵我們修德,而又證實基督救恩工程的德業[2]。好比長袍作為衣服的功用在於穿在人身上,以遮風御寒。但有時,藉著長袍的式樣也表明穿其主人的職業、社會地位及尊榮,禮儀中的事物亦是如此。由於聖經裡含有上帝默示的話語和對上帝的頌讚,又因聖經勸人修德,故此,聖經使那些誦念或詠唱它的人得到聖化。由於這些經課是經過精心挑選並編排在一起的,所以它們具有另一作用:它們代表基督的臨在及祂所行的一切。不僅所詠唱的詩節和所誦念的經課,禮儀中所作的每一個動作亦有這些功用。每一動作通常都有其當下的實踐性目標及作用,但是與此同時,每一動作也都像征著基督所行的某一聖業——祂在在世間的行實或者祂受的苦難。例如,我們列隊將福音書送上祭台(小聖入),然後列隊將祭品呈上祭台(大聖入)。每次列隊遊行都有實際其目的:第一次是為了能恭讀福音,另一次是為了能舉行祭獻。除此之外,還有更進一層的奧秘意義,前一次遊行代表著救世主的初顯於世,後一次則象徵祂完全向世人顯明自己。第一次的顯現是默默無聞而且尚未達致圓滿的,是在祂塵世生活的初期發生的;另一次的顯現則是圓滿而卓越的。有一些行動甚至根本就沒有實際意義,只有寓意。比如用聖矛刺入「聖羔」,並在上面劃十字聖號;事實上,把切分祭餅的刀子作成矛狀,也是為了寓含奧意,而非出於實際的需要。又如在事奉聖禮的後半部分,將少許熱水注入聖爵內這一禮儀行為。

  在其它的聖事中,人亦可發現許多諸如此類的行動。在浸禮中,皈依者必須脫去他們的鞋和衣服;然後,轉向西方,他們必須伸開雙手,吐唾沫。這些禮節教導我們對魔鬼應當憎惡,任何想要成為一個真正基督徒的人必須棄絕魔鬼,除此之外,它們並不具有實踐性的作用。在各種禮儀中,都有與之相仿的,純粹象徵性的,包含了奧妙密意的動作。

  上面所提到,在感恩聖祭中所舉行的禮節都與救贖工程的計劃有著某種聯繫。這些禮節的作用在於:將上帝的計劃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靈魂因著得見這一計劃而被聖化,使我們堪當領受這些神聖的祭品。就如為救贖工程而言,一旦救世德業完成,世界就會恢復原有的狀況。因此,現在,當它(救恩德業)被展現在我們眼前時,那些得見它的人就會變得更聖善,更屬神。我要更進一步說:這些禮節假如不是默觀及信仰的對象,那麼它們一無用處。這就是為何要宣講這些的原因,亦是為何上帝為使人對這一切抱有信心而顯了數以千計的奇跡的原因。即使救贖工程已經完成,假如那些需要被救贖的人對此仍一無所知的話,救贖的工程亦不會達致圓滿。但是我們宣講這一救贖工程,就會在那些先前對此一無所知的人身上激發起對基督的崇拜、信仰及熱愛——在這之前在他身上並沒有這些善念功德。現在那些早已具有信仰的人熱誠地默想著這一救贖的計劃,這自然不僅激發起那些高尚的思想,還保存、更新並增強已有的善念,使教友在信仰上更加堅定不移,更富於熱忱和愛德。假如這事奉聖禮能在那些先前沒有屬靈思維的人身上激發起種種善念,那麼對於熱心參禮的教友來說,保存、維護,並更新這些善念又是多麼容易的事啊!當我們前去領受神聖奧秘的時候,必須具備這些聖善意向。若不具備對上帝的崇敬、信仰和熱愛,即使是在一旁看一眼這奧跡也是褻聖的不敬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在禮儀的進程中,必須有這些能在我們內心激起聖善之念的行動。我們不僅只是思想這些,還要進一步看到天地萬物之主成為赤貧者,無所不在者降臨人世,當受讚美的主受人羞辱,永生不朽者受苦受難。我們應該看到祂受到多大的憎恨,而祂又是多麼熱愛世人。祂,至高者,是如何謙抑自下。為了給我們預備這神聖的筵席,祂忍受了怎樣的痛苦,完成了怎樣的聖業。因此,我們目睹了救恩工程以不可言喻的方式活生生地呈獻在我們眼前,對上帝豐富的仁慈感到驚奇不已,我們對祂的尊崇之心油然而生,祂對我們充滿同情憐憫,為了我們的救恩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我們理當將我們的靈魂交託給祂,將我們的生命奉獻給祂,在我們的心裡燃起愛慕祂的火焰。經過這樣的準備,我們才能滿懷依恃與信賴之心走進這一偉大秘跡的烈火之中與祂相遇。

  的確,為了使我們自己的思想處於這種狀態下,只是在過去學習了這些屬於基督的事,並把它們存記在心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此時此刻就以心靈的眼睛看見並默想這些事,並努力將不相關的念頭去除,這也就是說,為了使我們堪當被聖化,我們必須真正希望準備好靈魂(如前所述)。若我們只是在頭腦裡存有對聖禮的理解,為了在別人問起時,我們能有所回答,這是毫無益處的。假如在舉行慶典時,我們的思想不能集中於奧跡,假如我們分心走意,僅僅擁有相關的知識,對我們來說沒有絲毫作用。單憑理性的認識,不能把我們的心從佔據它的雜念中解放出來。

  這就是為何要採取我所說的象徵主義的緣故了。在禮儀中,並不僅僅是用言辭來描述救恩奧秘,而是將其完完全全地,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將所有這些置於我們眼前的目的在於,由此可以更容易地影響我們的靈魂。不僅僅只是提供給我們一些圖像,更是為在我們內激起一份感受。倘若一個觀念被人以可見的方式描繪出來,那麼它留給我們的印象一定更為深刻,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神聖而奧秘的象徵行動在禮儀的過程一直不斷地進行著,為了不讓我們疏忽遺忘,不讓我們的思想分散在其它任何事物上,直到我們被引到神聖的筵席上。我們的思維中滿是對主的憶念,它生動地存於我們的腦海中,就這樣我們前去領受主的體血。就這樣,神聖的禮儀帶領我們進入默想之中,「我們榮上加榮」(參致科林托人書二3:18),也就是說,由較低的境界達到萬有之中至高至大的境界。

  這就是神聖禮儀作為一個整體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現在我們要更仔細地盡可能詳細地討論事奉聖禮。首先是預備經文,贊詞和聖歌,聖經經課,接著是至聖的行動──祭獻本身,最後是聖化(領聖體聖血),基督徒的靈魂無論是生是亡都由這祭獻得益。司祭和會眾所唱的聖詩所念的經文,在這個架構中各有其作用,我們將會討論那些需要考究解釋的部分。整個禮儀所象徵和表述的,是救恩工程的計劃。我們將要觀察,事奉聖禮的具體禮儀所表現的是這一屬神計劃的哪些方面。


[1] 因為我們在事奉聖禮中所奉獻的,本都是出自上主,而非為我們所有,所以,聖尼科拉在這裡說,我們事實上並沒有呈獻什麼。

[2] 在這裡,聖尼科拉批判了一種「理性主義」的禮儀觀,也就是認為,在禮儀中,一切的誦讀詠唱等,都應該讓人明白其明文表義,好叫人受到「教化」,而勉於修德,獲得上帝的眷顧。對此,作者指出,一切的經課聖詠等,固然有此作用,但是神聖的禮儀本身,就是救恩工程具體而微的,奧秘性的再現,不僅具有教化的作用,更是具有潔淨和聖化的功效。那種以唯理主義的心態來看待神聖禮儀,隱昧禮儀的奧秘德能的人,確是迷誤者。尤其是在近代,正教會內出現了一些受天主教新教影響的「新派」人士,他們主張要「重視」在禮儀中對聖經明文表義的「理解」,片面強調講道而輕視禮儀本身,力圖簡化禮儀,不明認甚至否定禮儀中的隱微密意。指示信徒多多「研讀聖經,追求理解(明文表意)」,卻隱昧誦經行儀本身的功德和回賜。正信之士當知,這些都是不符合正統信仰和傳承的新生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