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圣奥秘的庆典(即事奉圣礼)中必不可少的行动是将饼酒祝圣为圣体圣血。这是为了圣化信友,藉着领受这奥秘,信友获得罪赦,并承继天国的嗣业。为了预备并促成这一行动及目标,我们诵念祷文、圣咏以及圣经经课;简言之,亦即藉着在祝圣饼酒之前和之后,所念所做的一切神圣行为动作,预备并促成了这一切。诚然,上帝自由地将圣物(圣体圣血)分施给我们众人,我们根本没有呈献给祂任何东西[1],但是,尽管这完全是恩惠,上帝仍要求我们相称地领受并保存圣体圣血。祂决不允许那些不愿被圣化的人领受圣奥秘。就这样,出于我们的自愿,上帝恩赐我们受浸并受圣膏,同样,祂接纳我们参与属神的宴席,使我们有份于这一盛宴。基督在祂的撒种者的比喻里,说明了这种上帝对待我们的方式。祂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不是犁地,而是撒种。这表示预备的功夫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做。既然为获得这属神奥秘的果效,我们必须处于拥有恩惠的状态之下,并作适当的准备;那么,这些预备的功夫必须能够在神圣的礼规中被找到。事实上,我们在礼规中找到了它们。在这些礼仪中,我们确实看到祈祷经文和圣咏,以及礼仪中所做的神圣行动,能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所念的这些经文使我们得以洁净,使我们能相称地接受并保持洁德,使我们处于圣洁的状态之中。
这些礼仪以两种方式圣化我们。第一种方式是这样的:祈祷文、圣咏以及圣经经课给予我们帮助。祈祷文使我们转向上帝,使我们获得罪赦;圣咏使上帝眷顾我们,把我们带到上帝满溢的仁慈前,这是平息了上帝义怒之后的必然结果。“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上帝,”圣咏作者说,“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咏49:14-15)取自圣经的经课向我们宣示上帝的美善,祂对世人的大爱,也告诫我们祂的公义与审判的严厉。这些经课在我们的灵魂内注入对上帝的敬畏之情,在我们内燃起对祂的热爱,在我们内激起恪守祂诫命的渴望及热忱。所有这一切使司祭和会众的灵魂更善更圣,使他们堪当领受并保存神圣奥秘,这正是事奉圣礼的目的所在。这些经文尤其使神父处于适合献祭的精神状态——正如先前所说过的,祭献是这件圣事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在祈祷的许多部份中都能发现这个意向:司祭为自己恳求,希望不要因不堪当举行如此伟大的奥迹而遭受审判,但愿以纯洁的双手,以纯洁的心,并以纯洁的唇舌将自己奉献于这一圣祭。正是这些咏唱或诵念的经文字句本身帮助我们参与庆典。
一如在所有圣祭典礼中都具备的,在这些经文和行动中还有另一种圣化我们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基督亲自临在于礼仪中,祂所作的一切以及祂为我们所承受的苦难重现在我们眼前。就如司祭在整个事奉圣礼中所作的,在这些圣咏和经课中所表达的是全部的救赎工程。事奉圣礼开始的礼仪代表救恩工程的开端;之后的礼仪代表救恩工程的开展;最后的礼仪则是救恩工程的结果。就这样,所有这些神圣的事物都呈现在参礼者的眼前。祝圣饼酒──祭献本身──纪念救主的死亡、复活和升天。因为藉此祝圣,这些尊贵的祭品被祝圣为主的圣体,这圣体是所有这些奥迹的核心,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由死者中复活,上升天庭。祭献行动之前的礼仪象征着基督被钉死之前所发生的事件:祂降临人世,祂初次将自己显现于世人,以及将自己圆满地彰显出来。祭献行动之后的礼节使人想起“父的恩许”(路喀福音24:49;使徒行实1:4)──就如救主自己所说的,即圣灵降临在使徒身上,使徒们令万邦皈化,并建立了属神社团(圣教会)。奥迹的整个庆典仿佛是对这惟一身体独特的描述,而这身体就是救世主所作的工程。事奉圣礼将这一身体的诸多肢体置于我们面前,从开始到结尾,按其次第,和协一致。为此缘故,圣咏与礼仪开始时所唱的诗节,以及在此之前预备祭品时所做的一切都像征着救恩工程的第一个阶段。圣咏之后的礼仪──诵念圣经经课等──则象征其后继阶段。
可能有人坚持认为这些圣经经课及圣咏还有另一作用:诵念这些经课和圣咏是为了使我们易于修德,令上帝眷顾我们。即便如此,这决不意味着同一的礼仪不能同时鼓励我们修德,而又证实基督救恩工程的德业[2]。好比长袍作为衣服的功用在于穿在人身上,以遮风御寒。但有时,藉着长袍的式样也表明穿其主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及尊荣,礼仪中的事物亦是如此。由于圣经里含有上帝默示的话语和对上帝的颂赞,又因圣经劝人修德,故此,圣经使那些诵念或咏唱它的人得到圣化。由于这些经课是经过精心挑选并编排在一起的,所以它们具有另一作用:它们代表基督的临在及祂所行的一切。不仅所咏唱的诗节和所诵念的经课,礼仪中所作的每一个动作亦有这些功用。每一动作通常都有其当下的实践性目标及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每一动作也都像征着基督所行的某一圣业——祂在在世间的行实或者祂受的苦难。例如,我们列队将福音书送上祭台(小圣入),然后列队将祭品呈上祭台(大圣入)。每次列队游行都有实际其目的:第一次是为了能恭读福音,另一次是为了能举行祭献。除此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奥秘意义,前一次游行代表着救世主的初显于世,后一次则象征祂完全向世人显明自己。第一次的显现是默默无闻而且尚未达致圆满的,是在祂尘世生活的初期发生的;另一次的显现则是圆满而卓越的。有一些行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寓意。比如用圣矛刺入“圣羔”,并在上面划十字圣号;事实上,把切分祭饼的刀子作成矛状,也是为了寓含奥意,而非出于实际的需要。又如在事奉圣礼的后半部分,将少许热水注入圣爵内这一礼仪行为。
在其它的圣事中,人亦可发现许多诸如此类的行动。在浸礼中,皈依者必须脱去他们的鞋和衣服;然后,转向西方,他们必须伸开双手,吐唾沫。这些礼节教导我们对魔鬼应当憎恶,任何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基督徒的人必须弃绝魔鬼,除此之外,它们并不具有实践性的作用。在各种礼仪中,都有与之相仿的,纯粹象征性的,包含了奥妙密意的动作。
上面所提到,在感恩圣祭中所举行的礼节都与救赎工程的计划有着某种联系。这些礼节的作用在于:将上帝的计划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灵魂因着得见这一计划而被圣化,使我们堪当领受这些神圣的祭品。就如为救赎工程而言,一旦救世德业完成,世界就会恢复原有的状况。因此,现在,当它(救恩德业)被展现在我们眼前时,那些得见它的人就会变得更圣善,更属神。我要更进一步说:这些礼节假如不是默观及信仰的对象,那么它们一无用处。这就是为何要宣讲这些的原因,亦是为何上帝为使人对这一切抱有信心而显了数以千计的奇迹的原因。即使救赎工程已经完成,假如那些需要被救赎的人对此仍一无所知的话,救赎的工程亦不会达致圆满。但是我们宣讲这一救赎工程,就会在那些先前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身上激发起对基督的崇拜、信仰及热爱——在这之前在他身上并没有这些善念功德。现在那些早已具有信仰的人热诚地默想着这一救赎的计划,这自然不仅激发起那些高尚的思想,还保存、更新并增强已有的善念,使教友在信仰上更加坚定不移,更富于热忱和爱德。假如这事奉圣礼能在那些先前没有属灵思维的人身上激发起种种善念,那么对于热心参礼的教友来说,保存、维护,并更新这些善念又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当我们前去领受神圣奥秘的时候,必须具备这些圣善意向。若不具备对上帝的崇敬、信仰和热爱,即使是在一旁看一眼这奥迹也是亵圣的不敬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在礼仪的进程中,必须有这些能在我们内心激起圣善之念的行动。我们不仅只是思想这些,还要进一步看到天地万物之主成为赤贫者,无所不在者降临人世,当受赞美的主受人羞辱,永生不朽者受苦受难。我们应该看到祂受到多大的憎恨,而祂又是多么热爱世人。祂,至高者,是如何谦抑自下。为了给我们预备这神圣的筵席,祂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完成了怎样的圣业。因此,我们目睹了救恩工程以不可言喻的方式活生生地呈献在我们眼前,对上帝丰富的仁慈感到惊奇不已,我们对祂的尊崇之心油然而生,祂对我们充满同情怜悯,为了我们的救恩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我们理当将我们的灵魂交托给祂,将我们的生命奉献给祂,在我们的心里燃起爱慕祂的火焰。经过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满怀依恃与信赖之心走进这一伟大秘迹的烈火之中与祂相遇。
的确,为了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处于这种状态下,只是在过去学习了这些属于基督的事,并把它们存记在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此时此刻就以心灵的眼睛看见并默想这些事,并努力将不相关的念头去除,这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堪当被圣化,我们必须真正希望准备好灵魂(如前所述)。若我们只是在头脑里存有对圣礼的理解,为了在别人问起时,我们能有所回答,这是毫无益处的。假如在举行庆典时,我们的思想不能集中于奥迹,假如我们分心走意,仅仅拥有相关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没有丝毫作用。单凭理性的认识,不能把我们的心从占据它的杂念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为何要采取我所说的象征主义的缘故了。在礼仪中,并不仅仅是用言辞来描述救恩奥秘,而是将其完完全全地,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将所有这些置于我们眼前的目的在于,由此可以更容易地影响我们的灵魂。不仅仅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些图像,更是为在我们内激起一份感受。倘若一个观念被人以可见的方式描绘出来,那么它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更为深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神圣而奥秘的象征行动在礼仪的过程一直不断地进行着,为了不让我们疏忽遗忘,不让我们的思想分散在其它任何事物上,直到我们被引到神圣的筵席上。我们的思维中满是对主的忆念,它生动地存于我们的脑海中,就这样我们前去领受主的体血。就这样,神圣的礼仪带领我们进入默想之中,“我们荣上加荣”(参致科林托人书二3:18),也就是说,由较低的境界达到万有之中至高至大的境界。
这就是神圣礼仪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现在我们要更仔细地尽可能详细地讨论事奉圣礼。首先是预备经文,赞词和圣歌,圣经经课,接着是至圣的行动──祭献本身,最后是圣化(领圣体圣血),基督徒的灵魂无论是生是亡都由这祭献得益。司祭和会众所唱的圣诗所念的经文,在这个架构中各有其作用,我们将会讨论那些需要考究解释的部分。整个礼仪所象征和表述的,是救恩工程的计划。我们将要观察,事奉圣礼的具体礼仪所表现的是这一属神计划的哪些方面。
[1] 因为我们在事奉圣礼中所奉献的,本都是出自上主,而非为我们所有,所以,圣尼科拉在这里说,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呈献什么。
[2] 在这里,圣尼科拉批判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礼仪观,也就是认为,在礼仪中,一切的诵读咏唱等,都应该让人明白其明文表义,好叫人受到“教化”,而勉于修德,获得上帝的眷顾。对此,作者指出,一切的经课圣咏等,固然有此作用,但是神圣的礼仪本身,就是救恩工程具体而微的,奥秘性的再现,不仅具有教化的作用,更是具有洁净和圣化的功效。那种以唯理主义的心态来看待神圣礼仪,隐昧礼仪的奥秘德能的人,确是迷误者。尤其是在近代,正教会内出现了一些受天主教新教影响的“新派”人士,他们主张要“重视”在礼仪中对圣经明文表义的“理解”,片面强调讲道而轻视礼仪本身,力图简化礼仪,不明认甚至否定礼仪中的隐微密意。指示信徒多多“研读圣经,追求理解(明文表意)”,却隐昧诵经行仪本身的功德和回赐。正信之士当知,这些都是不符合正统信仰和传承的新生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