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繁) | English

1.使徒教会

教会-共享圣餐的社群 | 首批迫害和殉道者
宗教会议-政教合一的表现
使徒教会

基督教会的历史始于五旬节,当时圣灵降在耶路撒冷的众使徒身上。同日,圣彼得向众人宣讲福音,有三千人因而悔改受洗归入主的名下,形成历史上的初代教会。

不久,随著圣司提反为主殉道,教会内的门徒也遭受迫害而分散各地。为了遵守基督的大使令:“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玛二十八19),他们将福音带进所到之处,一开始在犹太人间、不久也传给外邦人。当中的宣教过程,有部分记载在圣路加所著的使徒行传,其馀则保存在教会圣传中。短期内,教会即在罗马帝国各主要城市、甚至帝国外许多地方迅速成长。

教会-共享圣餐的社群

这些初代教会的使徒所到之处?皆是罗马帝国的主要大城,这也决定了当时教会的行政架构:基本的单位为各城的社区,由主教掌理,并有长老或神父、以及执事从旁协助;附近的农村则依附在都市教会以下。这种三级圣职(主教、神父、执事)的架构到了第一世纪末期,已在部分地区被建立起来。安提阿的主教圣伊纳爵(St lgnatius)在主后107年前往罗马为主殉道前,所写的七封书信就提到这点。他在信中特别强调两个重点-主教和圣餐礼;他认为教会是有层级制度、并重视圣礼的。他写道:“主教是在代表上帝主持教会,因此教会事务不能缺乏主教的参与…。凡主教所到之处,都应有人群,如同耶稣基督所在之处,皆有天主教会”。而主教的主要职分就是庆祝圣餐-“堕落的良药”。

现代人容易将教会联想为一个世界性的组织,而地方教会是其中的分支?但圣伊纳爵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每个地方教会就是教会本身,是一个同享圣餐的社群,而唯有藉由圣餐礼来纪念主的身体和宝血,人们方能明了教会本身的实质意义。重要的是,圣餐礼仅能在一群人围著主教、共同领受时进行,这时完全(而非部分)的基督才能显现在众人当中。因此每个地方教会在主日庆祝圣餐礼仪时?正是教会达到其实质意义的时候。

圣伊纳爵的教导在正教传统中有其深远的地位。东正教至今仍认为教会是一个共享圣餐的社群,其外在组织虽属必需,却不及内在圣礼生活的重要。此外,东正教亦强调枢机主教在地方教会的重要性;在正教礼拜仪式中,主教在一开始会站在教堂中央,四周被会友们围绕,这种主教位居地方教会合一的中心位置,正鲜明地应证圣伊纳爵对于其地位的描述。
除了地方教会以外,另外也有所谓合一的“正教会”这个观念。后者是从圣居普良(St Cyprian)的著作中发展出来,他于258年为主殉道,认为所有的主教系在一个主教团之下,但各自隶属主教团的全部而非一部,他写道:“主教团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所有主教隶属其全部。如同正教会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虽然福音广传带来各地教会增长。”因此地方教会虽多,但正教会只有一个;主教虽多,也仅隶属一个主教团。

首批迫害和殉道者

在前三世纪的教会里,有许多人像圣居普良和圣伊纳爵一样最后为主殉道。宗教迫害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某一地区发生;虽然罗马政府有很长时间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政策?但迫害的阴影却随时都在?信徒们也知道这种阴影随时都可能成真。受难在早期的信徒中已成为属灵生活的中心,其教会是建立在鲜血之上-不仅是基督自己的宝血,也有许多为跟随基督而浇奠的鲜血。虽然之后随著建立教会、迫害停止出现,但为主受难的情形却未见消失,而是以其他形式出现。例如修道生活就经常被希腊作家认为是受难的同义词,此外在西方也将禁欲主义视为受难的一种。

目前为十字架受难的方式分为三种:有白色受难、绿色受难、和红色受难。白色受难代表的是人为了神的缘故,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一切;绿色受难是人藉由禁食和劳苦,使自己远离私欲,或在悔改、补赎中经历劳苦;红色受难则是背负十字架或为主殉道。

在正教历史中,红色受难的情形通常并不普遍,而是以绿色或白色受难的形式较为常见。但在某些时期-尤其是本世纪,许多正教信徒和其他基督徒仍为主洒上血的赎祭。

宗教会议-正教会合一的表现

如同圣居普良所强调,众主教隶属于一个主教团,应齐聚讨论共同的问题。正教会一直以来强调宗教会议在教会生活的重要性,认为会议是神所捡选、用来引导其子民的主要机构,而天主教会本身就是一个议会教会。(事实上俄文的形容词“soborry”就有“天主教的”和“会议的”意义;而其对等的名词“sobor”则表示“天主教”和“会议”。)在教会内并无独裁或个人主义,而是充满著和谐与合一,其成员虽享有自由却非各自孤立,而是在爱心、信心、和圣礼中彼此合而为一。在会议中,这种和谐和自由下的合一在其运作上被清楚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在会议中没有任何成员能将己意加诸在他人身上,而是彼此商议协调,来达成所谓的“同心”。因此会议就是实体教会的化身。

教会史下的第一个会议记载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当时多位使徒齐聚耶路撒冷,讨论外邦信徒应如何遵行摩西的律法,最后使徒们在决议中说道:“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徒/宗十五28)。之后的会议也大胆采用“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这种任何个人单独无法采用的宣告;因为当众教会成员齐聚时,能宣告个人无法单独拥有的权柄。

前述由教会领袖召开的耶路撒冷会议并非常见;事实上直到西元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才再次有类似的教会领袖会议。但到了圣居普良的时代,各种地方性会议已较多见,通常是由罗马帝国某一省份下的全体主教参与出席。这种地方性会议通常在各省的省会召开,由该省会的主教主持,此位主教又称为“大主教”。到了第三世纪以后,会议在规模上更加壮大,变成由多个省份的主教们共同参与,这些会议一般多在罗马的主要城市召开,例如亚历山大或安提阿;因此这些大城的主教们也开始在省大主教的头衔外,另外寻求一个更高的地位。但之后却未有实际的决议,甚至在第三世纪当会议扩大范围时,亦仅仅保持地方性会议的规模,但尚无代表全球主教所组成的“普世”基督教会议,以全体教会之名发声。

摘录自:《正教会》
加里斯多主教著,第1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