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 中文(简体)| English | fatheralexander.org
本文由正教會中華諸聖會翻譯委員會翻譯並審核通過
正教會

主教 亞歷山大(米蘭特)編輯

內容提要:本文摘要性地闡明了正教會的歷史教義一些當代道德問題教堂建築結語

歷史

大約兩千年前上帝之子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人類降世為人,他通過使徒與門徒們創立了教會。在這之後的日子裡,使徒們將教會與其教導傳揚四海。他們建立了很多的教會,這些教會在信仰與敬拜上相互聯合,共同分享著神聖教會的聖奧秘(西方教派稱:聖事)。

由使徒們親自創立的教會有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和羅馬聖統。聖安德魯創立了君士坦丁堡教會,聖馬克創立了亞歷山大教會,聖帕弗羅創立安提阿教會,聖裴特若與雅科弗創立了耶路撒冷教會,聖裴特若與帕弗羅創立了羅馬教會。再隨後由初期教會的傳教活動所創立的教會有:西奈,俄羅斯,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許多教會。

這些教會在管理上都是相互獨立的,但是,除1054年最終分裂的羅馬教會外,他們在信仰、教義、使徒傳承、聖事、禮儀與事奉上卻是合一的。他們共同構成了正教會,並都稱自己為正教會。

教會的教導來自兩個源頭:聖經與聖傳,聖經在聖傳中形成,在聖傳中得到解釋。正如聖約安福音書中所寫:「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地都寫下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安福音/約/若21:25)。大量的使徒們的口頭教導都以聖傳的形式流傳給了我們。

單詞orthodox的字面意思就是正確的教導或正確的崇拜,是由兩個希臘單詞orqoV(正確的)和δόξα(教導或崇拜)合成的。在早期基督教時代異端與分裂橫行,教會的合一與純正受到威脅,因此單詞Orthodox就理所當然地被應用在了教會上。正教會謹慎地護守著真理,反對一切的異端與分裂,既是為保護她的群羊又是為榮耀基督,教會正是他的身體。

數目多到令人吃驚的當代宗教團體宣稱他們是早期教會的繼承者。我們需要一個判斷真理的標準,用這個標準將這些團體所宣揚的與教會最初的信仰和實踐相比較。當然我們有權去選擇我們的信仰。不過在我們做出最後選擇前瞭解各種選項也是明智的。

我們希望這個關於我們信仰的概述能夠幫助您瞭解由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所創立的基督信仰。這正是判斷真理的標準,我們對基督信仰的選擇必須以此進行衡量。

教義

聖父是聖三的根源。聖經啟示獨一上帝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和聖靈——永恆地共有同一神聖本性。在萬世之前聖子即由聖父而生(聖詠/詩篇2:7,致科林托人書二/林後/格後11:31)。聖靈由聖父永恆地發出(約安福音/約/若15:26)。聖父在聖靈裡通過聖子創造了萬物(起源之書/創第1與2章,約安福音/約/若1:3,約弗傳/伯/約33:4),我們被召敬拜聖父(約安福音/約/若4:23)。聖父愛我們,將他的兒子賜下讓我們得永恆的生命。(約安福音/約/若3:16)。

基督耶穌是聖三的第二個位格,永恆地由聖父而生。他降世為人,因此他既是完全的上帝又是完全的人。先知們在舊約中預言了他的降世。由於基督耶穌處於基督信仰的核心,所以正教會關注於認識他超過關注任何其他事或人。

當誦讀尼西亞信經時,正教徒們經常宣認這歷史上著名的關於耶穌的信仰「我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由父所生,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一本元,萬物籍他而造成。他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由聖靈和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他為了我們,在龐提彼拉托手下,被釘十字架,受難而被埋葬。依聖經所言,在第三日他復活了,他升了天,坐在父的右邊。他將在榮耀中再來,審判生者死者,他的國度沒有終結。」

道成肉身指的是基督耶穌以「肉身」來到這個世上。聖父永恆的兒子從童貞瑪利亞身上得到完全的人性。他是一個神聖的位格,以前是現在也是,由聖父而完全秉有全備的神性,而且在他道成肉身時由童貞瑪利亞完全持有了人性。聖父之子通過道成肉身在一個位格中永遠都秉有兩種本性。上帝之子在神性中是無限的,卻寧肯自願接受人性中的限制,在人性中經歷飢餓,口渴,疲勞,以至最終的死亡。道成肉身對於基督教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道成肉身就沒有基督教。聖經記載,「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上帝」(約安書信一/約壹/若一4:3)。借助道成肉身,聖子拯救了人性,一切在他榮耀的人性中與他聯合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贖。

聖靈是三個位格之一,本質上是和聖父為一的。正教徒反覆地宣認,「我信聖靈,主,生命的賦予者,自父而發,他和父及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他被稱為「父所應許的」(使徒行實/徒/宗1:4),作為救世主給教會的恩典,使教會能服務上帝(使徒行實/徒/宗1:8),把上帝的愛放在我們心中(致羅馬人書5:5),而且為基督徒生活和見證給予屬靈的恩賜(致科林托人書一/林前/格前12:7-13)和美德(致噶拉塔人書/加/迦5:22,23)。正教徒相信聖經上所承諾的,聖靈通過浸禮後敷聖油而獲得(使徒行實/徒/宗2:38)。此後,我們要在經歷聖靈中成長。

照字面上翻譯是「沒打中」的意思。就像帕弗羅所寫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致羅馬人書3:23)。每當我們違背上帝給我們的美善,達不到他給我們的目標時就是在犯罪。我們的罪過使我們與上帝隔絕(伊撒依亞書/賽/依59:1,2),把我們置於靈魂的死亡中 (致艾弗所人書/弗2:1)。為了拯救我們,聖子取了我們的人性,他沒有犯罪,「在肉體中定了罪案」(致羅馬人書8:3)。由於上帝的憐憫,每當我們認罪並轉離罪孽時,上帝就原諒我們的罪行,給我們力量在生活中克服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安書信一/約壹/若一1:9)。

拯救是神聖的恩典,籍此人們被從罪和死中釋放出來,與上帝聯合,被帶到永恆的天堂。那些在聖靈降臨節聽到聖裴特若訓誡的人們問怎樣做纔能被拯救。他回答說,「悔改,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實/徒/宗2:38)。拯救開始於以下三個步驟:1)悔改2)接受浸禮3)接受聖靈的恩典。悔改意味著改變我們對自己曾經如何的觀念,轉離我們的罪,並且把自己交給基督。接受浸禮意味著通過加入與基督的聯合而得到重生。接受聖靈的恩典意味著接受聖靈,他使我們能夠進入基督裡的新生,在教會中得到養育,並且傚法上帝的形象。

想獲得拯救需要我們對耶穌基督有信仰。人們並不能靠他們自己的善工而自救。拯救是「信德以愛德行事(致噶拉塔人書/迦/加5:6)」。這是一個人一生都在進行的過程。拯救是過去時,籍著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我們已經獲救;拯救是現在時,因為聖靈的大能把我們聯合於基督,我們通過憑信心積極參與這一進程正在得到拯救;拯救也是將來時,因為我們還必須在他榮耀地再來時得救。

浸禮是人和基督實際融合的方式。拯救的歷程就是在浸禮之水中開始的。使徒帕弗羅就在致羅馬人書6:1-6中教導說在浸禮中我們經歷了基督的死亡與復活。在浸禮中我們的罪行被確實地赦免,而且與基督的聯合激發我們去過聖潔的生活。正教會以完全浸沒的方式來進行浸禮。

現在有些人認為浸禮只是一種信奉基督耶穌的「外在的表記」而已。這一革新在歷史上或是在聖經上都沒有先例。另一些人把浸禮降格為只是敷衍地服從基督的指令(瑪特泰福音/太/瑪28:19-20)。還有些人完全把聖經置之不顧,拒絕承認浸禮是獲得拯救的重要因素。正教堅持,這些現代的創新從虔誠的人們心裡剝奪了浸禮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保證-即他們已經被聯合於基督並且是他的教會的一部份。

新生就是接受新的生命,這是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和他的教會的途徑。基督說,「人若不是從水和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安福音/約/若3:5)。從一開始,教會就教導人們這水就是受浸禮的水,這靈就是聖靈。新生在浸禮中開始,在浸禮中我們與基督同亡,與基督同葬,在他復活的新生中與他同活,進入在他光輝的人性中與他的聯合 (使徒行實/徒/宗2:38;致羅馬人書6:3-4)。認為被「重生」是一種與浸禮脫離的宗教經驗是一個新觀念而且沒有任何聖經依據。

釋罪在聖經中是表示我們在基督裡被赦免而且在生活中實際地成義的一個詞。釋罪並不是只此一次即時地宣告得到永恆拯救的保證,不管人此後過多麼邪惡的生活;也不僅僅只是律法性地宣告一個不義的人從此稱義。相反的,釋罪對於追隨基督者來說是真實鮮活的、能動的,每天發生的事實。基督徒靠著上帝給予所有持信他者的恩典和力量積極地追求正義的生活。

聖化是上帝的作為。聖化使我們進入被基督在聖靈裡淨化聖潔的過程。我們被召成為聖徒,與上帝神似。在接受聖靈的恩典後,我們積極地參與聖化。我們與神並肩協作,以認識上帝,靠恩典變成他因神性而具有的形象。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的神語(致提摩泰書二/提後/弟後3:16),是上帝對人類自我啟示的重要部分。舊約講述從創世起整個先知時代的啟示的歷史。新約記錄人子的出生和耶穌的生活,還有他的使徒的著作。它也包括教會早期的一些歷史,尤其闡明了耶穌的使徒們在教會發表的教義。雖然這些著作從出現以來一直在教會中宣讀,但是與我們現在所知完全相同的最早的所有新約經卷的目錄發現於公元318年在迦太基舉行的一次地方會議的第33法典和亞歷山大的聖阿塔納修的節日信件的片斷(公元367年)中。兩者都全部列出了新約的所有經卷。大約於公元382年在羅馬舉行的一次地方會議中,制定了舊約和新約正典經卷的完整列表。這些經文處於正教敬拜和虔誠的核心。

敬拜是對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獻上讚美,榮耀和感恩。所有的人都被召敬拜上帝。禮拜不只是「置身大自然」,或聽一個講道,或唱一首讚美詩。上帝能夠在他的造物上被認知,但這並不構成敬拜。儘管布道可能很有用,但是這永遠不能替代對上帝的敬拜。正教崇拜中,最突出的是集體的讚美,感恩和教會歸於上帝的榮耀。敬拜在聖體血禮中與上帝親密共融而到達圓滿。

正如事奉聖禮中所言,「一切榮耀,尊崇與敬拜都歸於你,父及子及聖靈,從今日到永遠,世世無盡。阿們。」在敬拜中我們感受和經歷到上帝永恆的國度和將來的世代,與天堂裡的聖人們一起加入到對上帝的無限崇拜中。總而言之,我們體會到萬物在基督裡成全的榮耀。

事奉聖禮是一個用來描述教會集體敬拜上帝的形式的術語。」事奉聖禮」這個詞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是「共同工作」。聖經中所有提到天上的崇拜的地方都涵蓋了事奉聖禮。

在舊約中,上帝制定了事奉聖禮,或叫做敬拜的具體形式。在《出離之書/出》和《勒維人之書/利/肋》中對此有詳細描述。我們發現在新約時代,教會繼承了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事奉聖禮,這一點在猶太會堂和聖殿中都可以表現出來,教會也調整了事奉聖禮以達致其在基督內的成全。正教的事奉聖禮經過許多世紀的發展,始終維持著古老的敬拜方式。事奉聖禮的主要部分包括有唱讚美詩,宣讀福音,禱告,聖體血禮。對於正教徒來說,「事奉聖禮」或是「事奉禮」指的是聖體血禮的儀式,這儀式是由基督本人在最後(神秘)的晚餐中制定的。

聖餐照字面的意思是感恩,很早就成了聖體血禮的一個同義詞。聖餐在正教會中是敬拜的中心環節。因為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說麵包和酒,「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而且「你 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路喀福音/路加22:19-20)。他的追隨者對此深信不疑,一件事不漏照做。在聖餐中,我們奧秘地分受基督耶穌的血肉,這給予我們他的生命和力量。從一開始,聖餐的慶典就是教會生活的常規部分。早期的基督教徒就開始稱聖餐為「不朽的藥」,因他們認識了籍它而領受的上帝偉大的恩典。

聖徒交通:當基督教徒們離開人世,他們仍然是教會即基督之身的重要肢體。他們活在基督裡,「有名錄在天上」(致希伯來人書12:23)。他們拜主(約安之啟示錄/默4:10)而且棲息在他那天上的住處(約安福音/約/若14:2)。在聖體血禮中我們來到了永生上帝的邑城並且在敬拜上帝中加入與聖徒的共融(致希伯來人書12:22)。他們是圍著我們的「如同雲彩的許多的見證人」,我們在「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時(致希伯來人書12:1)力求傚法他們。否認和忽視聖徒相通是對那些已死在基督裡的人仍然是他聖教會的肢體這一事實的否定。

認罪是在上帝和人們面前公開承認已知的罪,按照字面解釋就是在我們罪行的問題上「同意」上帝。使徒聖雅科弗告誡我們在長老或神父(按照現在的叫法)面前向上帝坦白我們曾犯下的罪行(雅科弗書信/雅5:16)。我們也被勸誡直接地對上帝承認我們的罪(約安書信一/約壹/若一1:9)。正教會始終延續著新約中在神父面前懺悔和個人向上帝懺悔的做法,認罪是悔改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且使我們得以確信哪怕最壞的罪行都確實地得到了赦免。這也是我們拋棄和克服罪行的最有效的幫助之一。

教規:為了維護教會的純淨和神聖,激勵那些還沒有回應基督內的兄弟姐妹或教會的忠告的人悔改而拋棄他們的罪行,時常需要教規。教規經常圍繞是否逐出教會的共融進行。新約記錄聖帕弗羅如何命令門徒將一個與他父親的妻子有性關係而一點悔意也沒有的男人逐出了教會(致科林托人書一/林前/格前5:1-5)。使徒約安警告我們不要接納那些故意拒絕基督的真理的人到我們的家中(約安書信二/約貳/若二9:10)。整個正教的歷史上,正教會一直在必須的時候行使教規,教會行使教規是帶著憐憫,這樣做總是為了有助於在人心中喚起必要的改變,幫助上帝的子民過上純淨聖潔的生活,從來不是作為一種懲罰。

瑪利亞被稱為誕神女,意為「生上帝者」或是「上帝的母親」,因為她生下了上帝的兒子而且他從她取了人性。伊麗莎白,施洗者約安的母親,看出了這點而稱瑪利亞為「我主的母」(路喀福音/路加1:43)。瑪利亞談到她自己說,「萬代要稱我有福」(路喀福音/路加1:48)。所以我們正教徒在我們的世代稱她有福。瑪利亞過著貞潔而神聖的生活,我們高度尊敬她為聖潔的楷模,第一個得救者,聖子內新人性的母親。許多聲稱相信聖經的自稱基督教徒的人從不稱瑪利亞有福,也不尊敬這位生養聖子之肉身者,這對正教徒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向聖徒祈禱是受到正教會鼓勵的。為甚麼?因身體的死亡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並不是失敗,而是通向天堂的光榮通道。基督徒也不會因為死了而不再是教會的一部分。斷非如此!他也不會被閒置一旁直等到審判之日。

真正的教會是由天堂裡和地上所有基督裡的人組成的,她的成員不僅僅局限於那些現在生存著的人們。那些在天堂裡與基督同在的人們至今還活著,在與上帝的共融中敬拜著上帝,在基督的身體內履行著他們的義務。他們為所有教徒積極地向上帝祈禱,或許更確切地說是為全世界(致艾弗所人書/弗6:8;約安之啟示錄/默8:3)。所以我們向那些已離開人世的聖徒祈禱,請求他們的代禱,就像請求在世的基督徒朋友為我們祈禱一樣。

使徒統緒自從二世紀以後就成了有分水嶺意義的重要問題,它不是純粹的教義問題,而是對信仰的延續保存至關重要的。某些假教師出現了,他們堅持自己有權威代表基督教。某些人訴諸特殊的啟示聲稱具有從上帝而來的權威,甚至捏造了據稱可以上溯至基督或使徒的師承。作為回應,早期的教會堅持強調有一個世代相傳的使徒統緒。教會記錄了她那真正的世系,顯示其神職人員是如何被基督所選使徒的繼承者所選擇的人祝聖的。

使徒統緒對於維繫教會合一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些統緒中的人對此統緒負責,有責任確保教會中的所有教導和實踐與教會的使徒根基一致。僅僅只是個人確信某人的教導正確絕不能當作教導準確性的充分證明。今天,使徒統緒的批評者是那些身處這個歷史悠久的統緒之外而僅僅想尋求一種自己就是早期教會的自我認同的人。世界上的教派急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對使徒統緒的否認來解釋。

大公會議:早期教會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衝突(記載於使徒行實/徒/宗15章),是關於律法主義,基督徒是否要遵守猶太律法作為得救的手段。「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使徒行實/徒/宗15:6)。這次舉行在耶路撒冷的會議給以後為解決問題而召集會議設立了模式。教會歷史的許多世紀以來,有上百次這樣的會議召開,有地方性的也有區域性的,而且七個會議被特別地指定為普世性的,即被認為適用於整個教會。正教會知道上帝通過普世大公會議發言,因此尤其仰賴大公會議有關信仰和教會實踐的權威教導。

信經來自拉丁文的信條, 「我相信。 」從教會最初開始,信經一直是用來宣認教徒信仰的表白,而不僅是正式的、學術性的教會聲明。這樣的信仰宣認早在新約時代就出現了,比如,在新約中,聖帕弗羅引用一條信經提醒提摩太,「上帝在肉身顯現」(致提摩泰書一/提前/弟前3:16)。信經由教會會議通過,通常是為了在異端的侵犯面前發表一個簡要的聲明。

在基督教中,最重要的信經是尼西亞信經,是公元四世紀兩次普世大公會議的產物。它在生死攸關的爭論中成形,其中包括了新約中的有關上帝的三位一體的教導的精髓,維護這賜予生命的真理,反對那些歪曲上帝的本性、詆毀基督耶穌不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而是受造者的人。信經使我們對聖經有準確的理解以提防那些企圖歪曲經文以支持自己宗教陰謀的人。尼西亞信經被稱為「信仰的象徵」,在許多教會聖禮中宣讀,時刻不停地提醒正教徒其自己所持的信仰,維護其信仰不偏離正軌。

屬靈恩賜:當年輕的教會始建的時候,上帝在使徒和他們的跟從者身上傾注了聖靈,給他們屬靈的恩賜以建立教會並且服務彼此。在新約中被提到的特殊的聖靈恩賜有:使徒,先知,福音,傳道,教師,醫病,幫助人,治理事,知識,智慧,說方言,翻方言。這樣那樣的屬靈恩賜都被正教會所承認。隨著時代的變化,對屬靈恩賜的需求會有所不同。屬靈恩賜在教會的禮儀和聖事生活中最為明顯。

再臨:當前在基督教界的某些角落,圍繞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及其將會如何發生的問題進行著推測,讓人感到安慰的是正教會對此的信念是很基本的。正教的教徒們堅信不移地宣認基督耶穌「將再來審判生者死者」並且他的「國度沒有終結」。正教的教導不會嘗試預測上帝的預定日程,不過會鼓勵教徒們妥善預備他們的生活,以便他們在上帝降臨時可以在他面前坦然無懼(約安書信一/約壹/若一2:28)。

天堂是上帝的寶座所在之處,超越了時空。那是上帝的天使們和已離世的聖徒居住的地方。我們祈禱,「我們在天上的父」。儘管教徒們生活在人世間,但他們是屬於天國的,天國纔是他們真正的家園。然而,天堂不僅是為未來預備的,也不是宇宙深處億萬光年以外的某個遙遠的地方。對於正教來說,天堂是基督教生活和敬拜的一部分。正教教堂建築的設計是為了使建築本身也能成為天堂這一實存的一部分。聖體血禮就是天上的敬拜,天堂在人間。聖帕弗羅教導說我們是和基督一同復活在天上(致艾弗所人書/弗2:6),「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致艾弗所人書/弗2:19)。在這個時代的末了,新天新地將會顯現(約安之啟示錄/默21:1)。

地獄是存在的,儘管它對於現代人相當陌生。正教徒認為地獄是一個為那些故意拒絕上帝的恩典的人準備的永刑之所。我們的主曾說過,「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瑪爾克福音/可/谷9:44-45)。上帝質問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這個問題:「你們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瑪特泰福音/太/瑪23:33)。他的回答是:「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安福音/約/若3:17)」。審判的日子將會來臨,而且為那些硬心拒絕上帝的人準備了一個受罰的地方。我們如何度過此生確實對未來舉足重輕。那些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拒絕上帝的恩典和憐憫的人將永遠承擔這種選擇的後果。

創世:正教徒宣認上帝創造了天地(起源之書/創1:1,尼西亞信經)。創造不是自行發生的,完全是上帝進行的。「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的話造成的」(致希伯來人書11:3)。正教徒相信聖經是上帝關於自己和救恩的啟示。我們不認為科學教材是上帝的啟示,儘管它們可能有用。科學書可能包含有已知的真理和推想的理論,但是它們並非絕對無誤的。

一些當代的道德問題

泛基督教主義:對古時基督教分裂的反對總是應該受到歡迎,但唯願這樣做是為了揭示正教這一瑰寶,以把那些離開了教會的人帶回正教的合一中。

俄羅斯域外正教會對待泛基督教主義的態度一直是冷靜、非常正統、與聖教父的教導一致的。1931年12月31日俄羅斯域外教會指派代表參加世界信仰與秩序大會續會委員會時發表了一個聲明,該聲明非常適當詳細地說明了我們的教會觀:「主教會議一直把信仰保存在唯一、神聖、大公、傳自使徒的教會中,因此主教會議宣認教會從來沒有分裂過。問題只在於誰屬於教會誰不屬於。此外,主教會議熱誠地歡迎非正統信徒為研究基督關於教會的教導所作出的所有努力,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特別是隨著其代表參與神聖正教會的活動,他們最終相信正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致提摩泰書一/提前/弟前3:15),已經完全地和毫無摻雜地保留了救主基督向他的門徒傳授的教義。」

泛基督教主義以新教的教會觀為指導原則。新教徒們認為沒有唯一的真理和唯一可見的教會,眾多基督徒的派別各掌握一小部分的真理,而這些相對真理可通過對話來達成一個真理和一個教會。泛基督教主義的理論家認為,達到這種統一的方法之一就是舉行聯合祈禱和宗教儀式,這樣最終通過同領一杯(彼此共融)實現合一。

正教決不會接受這種教會學。她相信並且見證沒有必要去聚集真理的粒子,因為正教會就是一個全部真理的倉庫,在神聖的聖靈降臨節裡她得到了這些真理。

對於正教徒來說,聯合祈禱和在聖體血禮上共融是對在唯一、神聖、大公、傳自使徒的教會內已經存在的合一的一種表達。里昂的聖伊裡奈奧(第二世紀)簡明地表達了這一點:「我們的信仰與聖體血禮是一致的,而聖體血禮確認我們的信仰。」教會的聖教父教導說教會,基督的身體,是由教會的每一個成員構成的,因為在聖體血禮裡他們分受了救世主的肉與血。在聖體血禮之外就不存在教會。同領聖體血也就是承認所有那些領聖體血的人都屬於這唯一的使徒的教會,然而很不幸,甚至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教的歷史事實都表明了基督教世界嚴重的教義與神職的分裂。

墮胎就是通過在嬰兒足月之前奪去其生命來終止懷孕。基督教聖經裡有教導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聖詠138:13/詩篇139:13)。當一個孩子被墮,一個人類就被殺了。對於基督徒來說,所有孩子,無論出生了的還是還沒出生的,在上帝的眼裡都是很珍貴的,是來自於他的禮物。甚至在必須在母親和孩子的生命之間作出選擇這樣特殊的情況下,也必須基於認為母親與孩子的生命都危如累卵纔能做出決定。

宗派:「cult」這個單詞有好幾種含義。而我們所指的用法是指一群固守某種偏離了基督耶穌所啟示、他的使徒所建立、教會的七次普世大公會議所保衛的古老教會的傳統的教義的人。宗派通常是在宣稱某種異端是真理的個人的周圍形成。錯誤本身使這群人必定與傳統的基督教隔離。很多宗派宣稱聖經就是他們的基本原則,但他們卻改變了聖經的傳統解釋以堅持他們自己的想法。宗派也許會做一些好事(如照顧窮人,重視家庭),因此對那些偶然的觀察者來說,至少他們看起來似乎是真正的基督教的一部分。聖帕弗羅有關宗派的忠告是「要逃避這些事(致提摩泰書一/提前/弟前6:11)」。宗派的危險是它使其成員離開了基督的生命和教會,上帝的祝福與恩典只有在基督的生命和教會中纔能找到。所有的宗派都是死的,而教會永生。

我們不把正教會內的婚姻貶低為新郎與新娘間誓約的交換或者是合法契約的確定。相反,婚姻是上帝在某種類似於把教會與基督結合在一起的意義上,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成一體(致艾弗所人書/弗5:31,32)。婚姻的成功不能依賴於人類間相互的承諾,而是取決於上帝的應許與祝福。在正教的結婚典禮上新郎和新娘恰如加冕的殉道者,把他們的生命奉獻給基督和彼此。

離婚:在向那些離婚的人給予愛和憐憫的同時,正教會也為那些因為離婚而導致的悲劇和痛苦而感到傷心。婚姻被認為是聖事,因此是由上帝的恩典完成的,是永恆的,但在處理離婚時教會不是律法主義而是充滿憐憫的。在神父適當的勸告後,在用完了所有調解的方法時,可以允許離婚。如果要再婚,第二次婚姻的儀式就包括有祈禱為早先的離婚獻上懺悔,請求上帝的原諒和對新一次結合的保護。

婚前性行為:正教的信仰堅持聖經的教導:性交是為婚姻而保留的。性愛是上帝給予的禮物,只有在婚姻中纔能完全享受和體驗。婚床要保持「純潔不可污穢」(致希伯來人書13:4),男人和女人都被呼召在婚姻外保持獨身。我們的性和有關我們人類的許多其它事一樣,會影響我們與上帝、與我們自身、與其他人的關係。它可以被用作榮耀上帝、在我們身上實現上帝的形象的工具,也可以被歪曲和濫用為罪的工具,給我們和他人造成巨大的傷害。聖帕弗羅寫道,「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榮耀上帝」(致科林托人書一/林前/格前6:19,20)。

同性性行為:二十世紀與以前相比有了多得多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公開討論,但其實在古代的著作裡就已經明確地提到過同性性行為。同性性行為的常用的同義詞雞姦(sodomy),來自於索多瑪(Sodom)的男性間明顯的同性性行為活動(起源之書/創19),在聖典中對同性性行為設立的制裁很嚴格,甚至施以死刑,這說明對此加以懲戒的需要曾經相當迫切(勒維人之書/肋/利18:22;20:13)。舊約認為正常的性交不僅僅是表達愛情關係的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上帝指定的生育新生命的方法。

在新約裡,聖帕弗羅譴責男妓和同性性行為者(致科林托人書一/林前/格前6:9-11)。在他寫給羅馬人的書信的第一章中(致羅馬人書/羅1:24-32),他也判定同性性行為是不正常的。在聖經的其他地方,同性性行為者被歸類為行淫的人,聖帕弗羅說行淫的人應受到上帝的審判(致提摩泰書一/提前/弟前1:10)。在整部新約中沒有一個例子是贊同、接受、甚至容忍同性性行為的。

在整個基督教歷史裡,始終是反對同性性行為的。在教父時期,無同性性行為被認為是基督教倫理較之皈依者所離棄的荒唐的生活方式的優越性的標誌。教父的思想和聖經中的相關部分一樣,是針對同性性行為的實行,而不是針對慾望的本身。正教會不譴責那些抑制同性戀這種傾向的人,並且幫助那些希望從這種傾向中得到釋放的同性戀者。

教堂建築

正教的教堂有幾種形狀,每種形狀都有一種特殊的神秘的意義,而一間教堂一般採用其中一種形狀。最常用的是模仿船的形狀的橢圓形或矩形。正如在熟練的舵手的引領下,船把人們從風大浪急的大海送到平靜的港灣,教會則在基督的引領下,帶領我們平安地越過罪惡與爭戰的凶暴海洋到達天堂和平的港口。教堂也經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來宣示我們因為信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而得到解救,信徒們準備為基督承受任何事情。

正教教堂幾乎總是東西向的,建築的主要入口在西端。這象徵著敬拜者從罪惡的黑暗中(西邊)進入到真理的光亮中(東邊)。

在正教教堂的屋頂上通常都有一個或更多的穹拱頂(帶有圓或尖頂的圓拱頂)。在穹拱頂的頂部有洋蔥形狀的圓拱頂,這是俄國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徵。這個形狀使信徒們想起直上天堂的燭焰。

每個穹拱頂上都有一個十字架,十字架是拯救我們的工具。在俄國的教堂裡,最常用的形狀是所謂的三重橫木十字架,三重橫木包括那根常見的橫木,在它之上有一較短的橫木,之下有另一斜的橫木。這三重橫木自上而下分別象徵性地代表,上面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約安福音/約/若19:19)的牌子;耶穌的手被釘在上面的那根主橫木;耶穌的腳被釘在上面的底下那根橫木。

這三重橫木的表現形式很早起就在拜占庭存在於基督教藝術中,儘管通常那根底部的橫木都不傾斜,這種傾斜為俄國所獨有。沒人知道這傾斜的踵木的來由,但在俄羅斯教會的符號意義中,最普遍的解釋是這根橫木向上為在耶穌右邊的善盜指向天堂,向下為耶穌左邊的盜賊指向地獄(路喀福音/路加23:39-43)。

內部佈置

正教教堂的內部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望道廊(前廳; Λιτή–希臘語; притвор –俄語),在古時是一個大而寬闊的地方,慕道者在準備受浸前在這裡接受教導,同時也是被逐出聖體血禮的悔罪者站立的地方。

中殿是教堂的主體部分,用一座被稱為聖障(聖像壁)的帶門的聖像屏幃與至聖所(祭壇)隔離開來。中殿的牆裝飾有聖像和壁畫,很多聖像和壁畫的前面都掛有點著了的燈(燈臺)。 在傳統的正教教堂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沒有長凳。教會的教父認為任何人在事奉聖禮期間(除了在教導或誦讀聖詠的某些明確的時段)坐著是不敬的,而且空地被認為格外宜於正教敬拜中典型的大量躬拜和叩拜。

在教堂的最東端是祭壇(或至聖所),其兩側各有一個房間——祭具室和祭衣間,祭壇由聖像壁與中殿隔開。

聖像——以色彩表達的神學

首先給到正教教堂的非正教遊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之一是給予聖像的重要地位。聖像壁上滿是聖像,而其他聖像放在整座教堂裡那些明顯的地方。牆壁和天花板畫滿了聖像的壁畫。正教信徒在這些聖像前叩拜、親吻它們,在它們前點燃蠟燭。教士向聖像焚香致敬,遊行中也抬著聖像。鑒於聖像那明顯的重要性,必然可能有人提出有關於它們的疑問:這些手勢與動作是甚麼意思?聖像的重要性是甚麼?它們不是舊約所禁止的偶像或與其類似的東西嗎?

從基督教最初的那幾個世紀開始,聖像一直被用於祈禱。例如,聖傳告訴我們在救世主有生之年就已存在一幅他的聖像(「天成聖容像」),在耶穌升天之後就馬上出現了至聖誕神女的聖像。聖傳證明正教會從開始之初就對聖像的重要性有很清楚的認識,並且這種認識從來沒有改變過,因為這種認識是來自於有關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教導,他是聖三的第二位格——我主救主。聖像的使用是基於基督教的本質的,因為基督教是神人二性者的啟示,不僅僅啟示上帝的聖言還啟示上帝的形象,正如福音著者聖約安告訴我們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安福音/約/若1:14)。

福音著者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安福音/約/若1:18),也就說是他啟示了上帝的形象或聖像。作為(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上帝)本體的真像 (致希伯來人書1:3),道成肉身的上帝聖言在他自己的神性中將聖父的形象啟示給世界。當聖腓利問耶穌「『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耶穌回答他說:『腓利,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安福音/約/若14:8-9)因此如同聖子在聖父的懷抱裡,同樣在道成肉身後他與聖父同質,按著他的神性他是聖父的形象,與聖父同享榮耀。

上面所表述的真理,是在基督教裡啟示出來的,構成了基督教繪畫藝術的基礎。肖像(或聖像)不僅沒有與基督教的本質相衝突,而且與基督教的本質牢固地相聯繫著,據此,聖傳認為從起初福音就是由教會通過語言和形象帶入世界的。

八世紀的一位教會教父,曾在教會內破壞聖像(反聖像)爭端最嚴重的時候撰文的大馬色的聖約安解釋道,因為上帝聖言成了肉身(約安福音/約/若1:14),我們不再是嬰孩;我們已經長大了;上帝已經給予了我們辨別的能力,我們知道甚麼可以被描畫甚麼不能夠被描畫。既然聖三的第二位格在肉身向我們顯現,我們就能夠描繪他,再現這位紆尊降貴讓我們看見的上帝,好讓我們凝視他。我們可以坦然地把不可見的上帝描畫為一位為了我們的緣故通過承擔我們的血肉而使自己可見的上帝,而不是一個不可見的存在。

聖像與事奉聖禮一起發展,像事奉聖禮一樣,表達著與聖經一致的教會教導。根據第七次大公會議的教導,聖像不被看作是單純的藝術,而是與聖經間有著完全的呼應,「如果聖像由聖經來說明,聖經就通過聖像變得非常清晰。」(第七大公會議法案,6)

正如聖經的話是意象,圖像也是話語,因為根據大聖瓦西裡(公元379年)的話:

「通過對神聖者的描畫,我們不是使自己相似於偶像崇拜者,因為我們敬拜的不是物質的符號,而是造物主,他為我們而成了肉身,接受我們的肉體來以此解救我們人類。我們也崇敬那些籍之促成我們的救恩的物質客體——十字架的蒙福之木、福音書、聖人的聖髑,尤其是基督的至潔聖體血有著賜予恩典的性質和神聖的大能。」

正教教徒尊敬一幅耶穌的聖像不是因為它木材或油漆的本質,我們尊敬基督沒有生命的肖像是為了敬拜基督本身,就像上帝通過聖像示現出來一樣。

我們吻蒙福童貞女的聖像因為她是聖子的母親,正如我們吻聖徒的聖像,他們是上帝的朋友,他們與罪惡作鬥爭,通過為基督流血和跟隨他的腳蹤來傚法他。我們尊敬聖徒是把他們當作被上帝所榮耀,在上帝的幫助下令敵人懼怕、使那些在信仰上前行者得益的人,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上帝或靠其本身使人受益的人。他們是上帝的僕人,上帝給予了他們勇敢的精神以回報他們對他的愛。我們觀看描繪他們功績與受難的畫面來籍之使自己聖化並不斷激勵自己熱心地傚法。

聖人的聖像是塵世間教會(爭戰的教會)裡仍然還活著的成員與已進入了天堂上教會(得勝的教會)的聖人之間的匯合點。那些聖像上描繪的聖人並不是遙遠的、過去傳說中的人物,而是我們同時代的私人朋友。作為塵世與天堂的匯合點,基督、他的母親、天使和聖人的聖像不斷地提醒著信徒們天堂之眾的不可見的存在;聖像可視化地表達了天堂在人間的觀念。

聖像壁

聖像壁是正教教堂最顯著的特徵,聖像壁由一排或多排聖像構成,由中部的一組門(聖門或王門)隔斷,兩邊各有一扇門(輔祭門)。

一個典型的聖像壁是由一排或多排聖像構成。在第一排或者說最底那一排的中心是王門,上面掛著四位福音著者的聖像,他們向世界宣告救主的好消息-福音。在王門的中部掛著一張天使向至聖誕神女(上帝的母親)報喜的聖像,因為這一事件是我們得救的前奏或開始。在王門之上放有一幅奧秘晚餐(最後的晚餐)的聖像,因為在另一邊的祭壇舉行聖體血聖奧秘是用來紀念在最後的晚餐裡建立該聖事的救主。

在王門的兩邊總是各掛著一幅救主的聖像(在右邊)和至聖誕神女聖像(在左邊)。在王門的兩邊,救主和聖母的聖像以遠各有一扇門—輔祭門—在它們的上面畫著神聖的輔祭或者天使—他們恆久侍立在天上的祭壇前,就好像地上的輔祭在事奉聖禮中所做的一樣。在我們的教堂裡,在左邊的輔祭門上掛著善盜的聖像,他是第一個進入樂園的人。其它特別在當地有重要意義的聖像也被掛在聖像壁的第一排,因此最低的那一排經常被稱為地方聖像。

地方聖像向上又有三排聖像,在奧秘晚餐的聖像之上緊挨著的是一幅救主的聖像,聖像中救主穿著王袍,旁邊是他的母親、先驅者約安和一批其他聖徒,包括有天使長米哈伊爾和加百利,使徒裴特若、帕弗羅、聖徒主教和殉道者。這一排被稱為求主垂憐(祈禱),因為這一排的聖像中所有的人物都轉向基督祈求。這一排之上緊挨著的一排包含了描述主和誕神女的主要節日的聖像。

最上面一排包括了舊約的先知——在這一排的中間是懷抱聖嬰的生上帝者,這聖嬰亙古而有,是先知們的希望、安慰和他們預言的主題。在聖像壁的最頂上安置著十字聖架,主就是被釘死在上面,因而實現了我們的救贖。

祭壇

在聖像壁的另一邊是祭壇, 祭壇是留給那些舉行事奉聖禮的人的,而通常那些未祝聖教會聖職的人是不允許進入的。在聖壇的中央位置是聖桌,聖桌象徵了上帝的王座,主就在那裡不可見地親臨。聖桌也象徵了基督的墳墓,因為他的肉 (聖恩典)就放在那裡。聖桌是正方形的,上面蓋有兩層遮蓋物。第一層即內層的遮蓋物,是一塊白色的麻織物,象徵著用來包裹基督屍體的裹屍布。外面一層布是用華麗的材料做成的,象徵了上帝王座的榮耀。兩塊布都一直從聖桌上蓋到垂及地面。

結語

簡單地說,這些是正教會的一些特徵。教會是唯一的,因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只創立了一個教會。她是神聖的,因為她的創立者和元首耶穌基督把她聖化了並且聖靈在她內運行,她是大公的,因為她是普世的,不受空間或時間的限制。她是傳自使徒的,因為她是由聖使徒所建立的,並且通過按手保持了使徒統緒從未間斷。這就是正教會,唯一、神聖、大公、傳自使徒的教會。

對那些想更多瞭解神聖的正教會的人,我們推薦以下文獻:

  1. 由提摩泰·威爾所寫的《正教會》。對正教會有清楚詳盡的介紹,是為非正教徒和正教信徒而寫的。第一部分描述了過去兩千年來正教會的歷史,尤其是她在20世紀俄國的命運。第二部分闡釋了當代正教徒的信仰和敬拜。
  2. 由阿里克謝·哈米亞柯夫所寫的《教會是唯一的》。一篇關於正教會本質和信仰的極好的短文。
  3. 由芬蘭大主教帕弗羅所寫的《我們堅持的信仰》。這本書是為了向教外人士從教內描述正教而寫。它分三個主要部分:教義部分、聖禮部分、靈修部分就最基本的要素論述了正教信仰,非常簡單而直接地揭示了全人類救恩的消息。
  4. 由都主教安東尼奧所寫的《正教與西方教派有何不同》,他是俄羅斯域外正教會的創立者。這本小冊子是由俄文翻譯過來的,這是一部涉及東西方之間由神學分歧發展造成的靈修和道德差異的極好的作品。
  5. 由一正教修士所寫的《正教的靈修》。這部名著涉及了正教靈修的歷史發展、它的本質、施浸的基督和基督我們的逾越羔羊。

這些關於正教會的好書和其他有關書籍可以從以下地方訂購:

  1. Holy Trinity Monastery Bookstore Jordanville, New York 13361,(315)858-0940聖三修道院書店,郵編13361,美國紐約州約旦維力市,(315)858-0940
  2. Light & Life Publishing Co. 4818 Park Glen Rd. Minneapolis, MN 55416,(612)925-3888光與生命出版公司,郵編55416,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伯格林路4818號,(612)925-3888